致敬!百年桃一:小记者参观校史馆日记(组篇)
时间:2022-04-17 10:54:32 来源:桃源一中 作者:小记者站
编者按:4月8日下午,桃源一中关工委组织学校小记者参观校史馆。校长、校关工委名誉主任燕立国,校党委书记、关工委主任蒋祥国,校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原桃源一中校长王义生和小记者们一起参观并接受了小记者的采访。这次活动让小记者们深受教育,现将他们的参观感言与大家分享。
小记者与校长、校关工委荣誉主任燕立国(右)、党委书记、校关工委主任蒋祥国(左)、校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原校长王义生(中)
2101罗思雨:
“周会去参观校史馆。”一次日常的通知,本以为会是一次简单的参观,没想到却给我的心灵带来了巨大的震撼与鼓舞。
走进校史馆,醒目的“诚勤”校训二字刚劲而大气地展示在我们面前。精诚报国,诚实守信,勤以修业,勤以立身,是百年桃一师生所践行的理念。
抗日战争时期,日机轰炸县城,学校被迫辗转迁徙深山僻壤,生活环境艰苦,更谈不上教学设备,学校仍然健全保学制度,坚持教学,强身健体,活跃文化生活。让学生们身心得到健康发展;60年代国家困难时期,学校办学经费不足,校长带领学生勤工俭学,烧砖砍树,扩建校舍,兴办农场,种菜养猪,让学校度过经费支撑不足的难关。罗刚成校长文革期间蒙冤被迫害,到学校食堂帮厨;失去工作,在乡下放羊。平冤昭雪后,回校工作依然初心不改,忠诚他所热爱的教育事业,在身患癌症、截去右腿的情况下,仍然强忍剧痛,为一中办学之计,多次找学校班子成员谈心,几次写信给县委提出自己的建议,弥留之际,留下的最后一句话仍是“一定要把一中办好”。工友胡铭兴爱校如家,学校资金困难,后勤人手缺乏,他身兼打钟、扫地、电工、裁纸、油印多项工作,还自制粉笔无賞给学校。校史馆将这样一位平凡而为学校做出不平凡贡献的工友照片和事迹展示出来,是学校“后勤就是感情”办学理念的诠释。
校史馆的建设是以史为鉴,优良传统永续的的需要,更是对一届届学生们的鞭策鼓励。看着墙上前辈的艰苦付出和精业华章,我想到自己,如今虽然是小小的我,也应该发出自己的一束光,为学校添光增彩!
校长、校关工委荣誉主任燕立国在校友荣誉展区为小记者介绍部分优秀校友
2104彭乔茜:
进入桃源一中已有半年有余,优美的校园环境,趣味横生的课堂,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物美价廉的食堂饭菜,无不向我展示着这所百年名校的魅力与实力。然而,对于桃源一中深厚的历史底蕴,我所了解的尚很少。这一方水土所走过的风雨泥泞,在我脑海中也并不具象。今天,我有幸作为新闻社的一名小记者参观了校史馆,桃源一中的百年风雨,百年奋进便在我眼前如画卷缓缓铺开。
桃源一中的老校长特意赶来,声情并茂地向我们讲述着一件件展品背后的动人故事。他满头银发,手上还戴着患者注射的手环,在参观开始前,老校长便殷切地对我们说:“我们希望同学们多参加这样的活动,让同学们汲取先辈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更深刻地体悟“诚勤”二字的内涵,成为有理想有作为有格局的人”。参观过程中,我用心体悟着展厅内每一处布置的温度与内涵。我看到困难时期多少先辈无私奉献、让桃一学子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一样的艰难困苦面前,哪怕抗日战争时期,因战事“放不下一张平稳的书桌”的年代,桃源一中的师生都是昂首挺胸走过来。到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桃源一中师生更是锐意进取,砥砺前行,以优异的成绩向桃源人民交出了一份份满意的答卷。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燕立国校长在接受我们小记者采访时所说的:“桃一学子不管何时何地,都应牢记桃源一中‘诚勤’校训,牢记百年桃一所传承的自强,奋斗。还是像那句话所说‘今天我以桃一为荣,明天桃一以我为荣’。”校长的话掷地有声,深深激励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诚哉斯言,身为桃一学子,我已深知自己肩上的使命。
党委书记、校关工委主任蒋祥国为小记者讲述学校创办的历史
2106文潇淼:
4月8日下午,我们新闻社小记者们在校关工委的组织下,开展了参观校史馆的活动。这次活动让我对桃源一中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辅导员谢林芳老师带领我们参观了校史馆的各个板块。在序厅的电子屏幕上有一份红头文件,是去年5月湖南省教育厅发布《关于学习推广桃源一中办学经验发展素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决定》,号召全省教育系统广泛学习推广桃源一中办学经验。让在场的每个同学不仅以此为豪,更觉得肩上有了一份责任与担当。还有:九迁校址,七改校名背后的故事,都是一腔热血凝聚而成;历任校长的生平介绍、50年代的钢琴,60年代的勤工俭学实物,“文革”时期的剧本,新闻联播上的桃一、数百位知名校友……我为桃源一中的历史和文化底蕴而骄傲。更为桃源一中的办学功德而鼓舞,让我不得不思考:我该怎么做一个无愧桃源一中学子......
燕立国校长从外去开会回来直奔校史馆看望小记者,我们感到格外激动。辅导老师向燕校长表达了小记者们想与校长在一起合个影并接受小记者采访的愿望,燕校长开心地说:这也是我的愿望啊!于是,在引导我们参观了“桃李天下”校友展区和“校友情缘”展区后,燕校长欣然接受了我们的采访。采访完毕后一起合影留念。
校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原桃源一中老校长王义生为小记者介绍名老教师。
2109陶星宏:
4月8日,我们新闻社小记者组织参观了学校校史馆,这番经历给予我一生的启示。
建校115年来,桃源一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经历了内忧外患、上下求索、凤凰涅槃、迎难进取、励精图治的发展阶段。在大量的文字、图片、史料、实物面前,我思绪涌动,开始自己的反思:我总结了一下,自己的并没有一个完整的人生的目标理想,在小学时,我想成为一个科学家,当时我觉得这些人都特别的有为,我希望能够成为这样的人;在中学时,我的目标好像更贴近于实际,我想赚钱去支持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学开始,我接触了公益活动,看到了人世间的种种苦难和人性的美好,我立志要尽我所能去帮助他人,直到今天,我参观校史馆,对于公益之心,对于帮困扶弱,我有了更明朗的参照物那就是我们的学校优秀的校长和老师以及一大批优秀学子。说近的,本届燕立国校长坚持情感教育,生本课堂理念,让我们直接受益于良好的教育氛围之中。校友王洪,迪文科技董事长,公司生产选址在家乡桃源。不仅为家乡带来丰厚的税收。也为家乡外出打工的家长创造了返乡再就业的机会,一大批留守儿童回到父母的怀抱。这种家国情怀值得我们崇敬!一批批一中的优秀校长、老师、学子就是我们的立志报国的榜样。
校史馆,就是活生生的身边课堂!
校长、校关工委名誉主任燕立国向小记者介绍“母校情缘”展区,校友们感恩母校的故事
2109赵博文:
自1907年建校以来,一代代桃一人,在历史的行程中薪火相传,砥励前行,以凡人之躯筑就了如今的桃一风采。此刻,我正立足于此,细数着一中的初创、发展和壮大......
踏入校史馆,迎面的“诚勤”校训和1907学校创建的年代标识格外醒目,“诚,精诚报国,诚实守信;勤,勤以修业,勤以立身”的校训传承百年,至今不变;头顶是印着一中校徽图案的灯,散发着岁月的光芒;身前的玻璃展柜中陈列的校徽、校歌、校旗牵引着我们的心。往右,是荣誉满墙,“国防科技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一批重点大学优秀生源基地让我们眼前一亮,更吸引眼球的是省教育厅2019年下发的一份红头文件,《关于学习推广桃源一中办学经验发展素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决定》,号召全省教育系统广泛学习推广桃源一中办学经验,电子显示屏幕上,滚动着从50年代到今天,来学校视察的各级领导的照片。
随后进入到一中办学历史展区。第一任校长李世燮,与宋教仁先生一起留学日本,在宋教仁倡导和支持下,毅然选择回乡创办第一官立学堂。抗日战争时期,战火肆虐,县城里随时面临被飞机轰炸的危险,当时几经辗转迁徙,在艰难中办学,泛黄的历史照片,让我们感受到历史真实与遥远。文革时期,一中是灾难重创区,全校停课,学生写大字报。当时的校长罗刚成先生两次蒙冤遭残酷批斗,先后被削职为民,开除党籍,开除工作,被残酷批斗,在身患癌症,截去右腿,弥留之际,他留下最后一句话:“一定要把一中办好。”
移步进入“桃李天下”。校友用自己的行动与成果践行着“今天我以桃一为荣,明天桃一以我为荣”的初心,实现着“任何时候读书都是为了报效祖国,保卫祖国,建设祖国”的人生理想,成为利人民利社会利民族利国家的人才。
迎着室内的暖光,淌着岁月的静流,感怀一任任校首,或海外留学归来,为振兴家乡教育鞠躬尽瘁终不悔;或以异乡为家,一腔热血书写教师春秋;或高校毕业重返故土,呕心沥血,为人梯续华章。一届届一中师生,风雨同舟,锐意进取,青蓝相接,薪火传承,绘就了一幅浓墨重彩的百年一中画卷。
党委书记、校关工委主任蒋祥国给小记者演示历届毕业生合影的电子照片查阅
2111张静怡:
4月8日星期五周会时间,学校关工委组织我们新闻社团小记者参观校史馆,早就渴望一睹校史馆真容,终于实现了愿望。
怀着虔诚跨入校史馆大门,映入眼帘的是“诚勤”校训两个大字,遒劲有力,也是燕校长经常在大会报告上向我们阐释的“诚,精诚报国,诚实守信;勤,勤以修业,勤以立身”。细思日常学习与生活,我欣喜地发现诚勤二字校训早已印刻在了我们每一个桃一学子的日常生活中。每天四节晚自习的时间,同学们总能够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诚实守纪,完成作业认认真真,绝不敷衍,力求将每一个问题解决,利用好每一个练到的题目,这是对学习的求知之诚,富有桃一特色的周考,同学们诚信作答,诚信参考,不作假舞弊,是每一位同学的品质坚守。勤学苦练,百折不挠,珍惜时间,利用时间,抓住每一分每一秒的时间,与时间赛跑,利用好像跑操等待、排队等待这样的碎片化时间。
王老校长是带病来参加这次活动。他谈起“读书的目的是报国”说实在的,报效祖国这件事对我来说一直都有一些朦胧,但我希望自己能够通过努力成就一番事业而报效祖国,但也常在日常学习中感到自己的能力有限亦或是感伤于自己的能力不及他人,但当我参观校史馆过程中,目睹一幕幕峥嵘岁月,一代代桃一人艰苦卓绝的奋斗史,宋教仁先生雕像面前,关于他曾经提出的“教育为立国之本,强国之要,学战为先”的教育强国主张,我深感教育的真谛所在;无论是当年上下课的铜钟,还是早已泛黄、陈旧的学生课本、手册,课表、学习用品、备课本、照片......历史厚重让我感叹。我特别注意到一中在刚创办时就以严治校而闻名,那时,学校有学生自治会,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很强。想来,优良的校风校纪源远流长。
燕校长在接受小记者采访时说道,解决问题就是提升能力,的确如此,青春的我们总是难免面对着学习压力,生活压力,面临着许多突如其来的问题,对于经验不足的我们来说十分棘手,让我们措手不及。然而,只要坚定理想信念,坚定目标,努力去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能力,每解决一些问题,就提升一份能力,克服困难就是成长的过程。作为小记者,吾辈桃一学子,进入桃源一中,在这个我们憧憬的地方学习,提升自我,超越自我,培养家国情怀,立志做一个于社会有益的人。努力做桃一天下桃李中的一朵!
在全国、省市学科竞赛中获奖展示区参观
2111宋育哲:
关于桃一的历史,115年,可谓风雨兼程,筚路蓝缕。在校史馆,我感受到这所学校的悲壮而光荣的历史。
“桃源一中的校史馆浓缩了桃源一中初创、发展、壮大的历史。”蒋书记如是说。诚然,115年的桃一,从一个小小的官立中学堂发展到师生队伍庞大的省级示范学校,这一路的艰辛我们都懂得。那些“今天我以桃一为荣,明天桃一以我为荣”等激励人心的话,仍在耳边回荡。桃一人凭着无畏难的精神,一批批学子在祖国的各个地方都是革命先锋,建设先锋,可谓堪当大任。振兴中华,桃一皆可为,桃一必须为。
“读书的目的不是光宗耀祖,而是为了报效祖国”,王义生老校长如是说。此话正让我看到了桃一人心中那挥之不去的家国情怀。“为何在万千里外,仍眷恋这片土地?这是我们每个人心中最柔软的地方”,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长久以来,我们桃一学子心中的爱国火种一直在延续,于是有了许多优秀杰出的校友纷纷投身于国家需要的岗位,奉献出自己的青春和力量,为祖国发展提供了自己的星星之火,也给桃一辉煌的历史留下了灿烂的足迹。特别是一批又一批的优秀军人卫国强军之贡献更是桃一人的骄傲。
“一息尚存,此志不懈”。在参观过程中看到,有着许许多多的优秀校友,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不停的奋斗。在告诫你我,在这灯红酒绿与声色犬马的浮躁时代,总有人还在默默坚守心中最初的理想。就像抗日战争时,陈美璞校长将校址迁于自家屋舍一样,他也就只是保护他的学子们那对未来的向往,而这些纯真令人热泪盈眶。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说的话,能做事,能发光的发光”。诚然,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责任,桃一学子以宣言和行动为了民族振兴描绘一个新中国的美好蓝图。正如梁启超先生所言“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全在我少年”。校史馆中的校友代表形象熠熠生辉,相信未来校史馆中也有我们的身影。
校党委书记、校关工委主任蒋祥国参观前给小记者作校史馆简介
2113王泽航:
今日有幸在校领导的引领下参观了校史馆。在此挑几段历史来表达一下自己的感悟。
抗战期间,为躲避日寇敌机骚扰,杨昭宜,陈修两位校长先后带领学生迁徙8年,陈美璞校长更是以家里”三进两明楼”的房屋作为校舍,甚至变卖了祖传下来的500多亩田产来维持学校经费。看到此处时,不禁对他们肃然起敬。再苦再难,都要让学生们有书可读。前辈们的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换来了学生安定舒适的学习环境,不用再疲于奔命,所以我应比前辈们更加优秀!
“文革时期”学校陷入办学瘫痪,半瘫痪状态,学生停课,教师遭批斗。我们的罗刚成校长曾两次被迫害,但他的教育情怀依旧。平反后,他忍着癌症和右腿截肢的巨大疼痛,继续为办好学校用心操劳。我从中读到的道理是:不论人生多么曲折,始终要坚定自己的信念。罗老校长用他的行动告诉了我什么是初心不改,矢志不渝。
少年强则国强。先辈们的精神品质将成为我人生道路上的指向标,指引我去报效祖国,保卫祖国,建设祖国。我将劳记“诚勤”校训,精诚报国,诚实守信,勤以修业,勤以立身,尽到自己的能力,为社会做出有益的贡献。
小记者辅导员谢林芳老师向小记者们介绍历任校长情况
2115徐铭鸿:
4月8日下午,新闻社小记者全体成员前往校史馆参观学习,颇有感触。
环顾大厅四周,众多学校荣誉陈列于展示墙之上,无不展现着桃源一中的辉煌,一幅气派景象。其中最引人瞩目的还数一座“1907”(学校创办1907年)的落地式雕塑,正对着场馆大门,其后是一面刻着“诚勤”二字的浮雕墙,从一旁的通道进入便是一大块空旷的场馆走廊,两旁的墙壁上清楚地记录了自桃源一中建校以来一百多年的历史。继续深入,灯光瞬间明亮起来,一个房间映入眼前,这里记录了桃源一中成就和历届学长参加竞赛获奖的照片,在房间中央是两尊玻璃展示柜,里面存放着一中在以前所使用的物品,它们上面繁密的斑痕体现了悠长的历史和厚重的时代沉积。缓缓行进,向右看是桃源一中的整体3D实物模型,向左拐进一间内室,这里面的四壁上张贴着历届桃源一中毕业的优秀校友代表,他们都是对社会国家极具影响力的知名校友,我相信有朝一日,我们这一辈学生中,也不乏有名字、相片、简介在此处展出,成为一中的荣耀。
参观校史馆,让我们明白“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印在校服上“诚勤”二字其内涵之深:诚,精诚报国,诚实守信;勤,勤以修业,勤以立身。时刻让我们警醒,知历史使命,担时代重任。
从学校的发展历程中,我清楚的感觉到一任任先辈,或海外归来,或独在异乡,或高校毕业,不论他们身处何处,都在为振兴家乡教育兢兢业业,倾尽心血。“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他们用满腔热忱书写教育华年,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看着这满墙的历史沧桑,一种责任感油然而生。今日我以桃一为荣,明天桃一定以我为荣!我认为做莘莘学子中的一员,我应当立志,立好志。“志不立,则天下无可成之事”。为了让自己不在人生的大海中迷航,必须设立志向作为灯塔,来指引航行的方向。
校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学校原校长王义生与学生参观现场互动
2117刘佳文:
作为一所县城中学,桃源一中今日之辉煌,决不是依靠运气的偶然,而是其历史的必然。
1907年,它怀着光明的初衷诞生于乱世,尚处襁褓之中便缕遭磨难,寸步难行。革命年代,当烽火在桃源燃起,它生命微弱,却不曾倒下;文革年代,它虽受文重创,却能浴血重生。停办、迁校、易名等重重困难未曾将它击倒。千难万阻摧其躯,悠悠百年心不改。
桃源一中发展至今,靠的是学校自成立以来一种精神的传承。这种精神是由历代师生继承与延续的。中华民族存亡绝续之际。李世燮先生在宋教仁先生的倡导下,毅然从日本回到家乡办学,创建中学堂,为危亡之民族培养爱国之士。停办数年,凤高翥先生复办中学堂。这无疑是不忍其消亡,不忍国家衰败,民族没落,是对办学初衷的延续。“诚,精诚报国,诚实守信;勤,勤以修业,勤以立身”。“诚勤”校训早在革命年代便已被提出。它所蕴含的,是整所学校的爱国情怀。面对日寇的侵扰,学校没有资金与场地继续办下去,校长陈美璞先生变卖家产,竟将校园迁自入自家庭院之中并提供资金。一代代先躯的铁血爱国精神,为桃源一中的传承注入了鲜活的血液。
桃一校友,遍布四方,母校之教育铭记于心。迪文科技有限公司的创建者,在2013年将建设与服务基地建在桃源,为桃源带丰厚的税收,为外出打工的人提供返乡就业的机会。这不仅为家乡发展做出巨大贡献,更是使许多留守儿童回到了父母的怀抱,使孩子得到父母的有效教育。2016年,迪文科技有限公司为桃源一中捐赠1000万元来设立优秀教师奖励基金,支持母校的教育工作,推动母校的发展。何止王洪,还有更多军界、科技界、商界、文化界的优秀代表都在展示区展现其家国情怀之精彩。受到习近平总书记嘉奖,被中央军委授予了“最美时代革命军人”称号的淳静校友更是吸引大家的目光。
我们这一代学生理应接过桃源一中历史的传承,继承那不朽的爱国精神,用知识武装自己,不求名利,只为奉献。心中不忘祖国,行动无愧祖国。
校长、校关工委荣誉主任向小记者们讲述校友成长的故事
2118罗卓雅:
今日有幸参观了校史馆,感悟良多。
“诚,精诚报国,诚实守信;勤,勤以修业,勤以立身。”这是凤高翥老校长亲提的校训。背上的“诚勤”二字,竞承载着如此深厚的意旨,这是往日我所忽视的,从今往后,我也将努力真正践行“诚勤”二字。
直至今日,桃一已傲然挺立了115年。走过百年波澜壮阔,与新中国一同成长。扛住了抗日年代的枪林弹雨,挺过了文革时期的重创打击。这样一所百年名校,他背后的风雨历程不得不令人好奇。通过这次参观,我对桃一办学历程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也体会到了桃一人克服千难万险搞好教育的奉献精神。
革命先驱宋教仁提出“教育为立国之本,强国之要,学战为先”的办学主张与强国为民的情怀,为桃一的繁荣壮大注入精神源泉,也将报效祖国的读书目的融入每一个桃一人的心中。“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
回首百年峥嵘岁月,学校七易校名,转栖十处,承载了历届校首的艰难与付出。在内忧外患的抗日时期,学校就以严治治校闻名。桃一的规矩不是一时形成的,而是在历史的流源中慢慢凝聚的。正是因为有了严明的纪律,全校师生才能拧成一股绳,同舟共济,互相扶持着走过那段艰苦岁月。无论什么时候,桃一人永远是革命的先锋,建设的先锋,桃一学子更是身体力行地践行了“做一个有利于人民的人,做一个有利于社会的人”。
“源既深,流自远;天行健,志不忘“这是燕校长给我们的寄语,不管身处何方,我们要牢记“我是谁,我从哪里来”的问题,延续先烈不怕牺牲,顽强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在“上下求系,铁血铸才“时期,学校全体师生众志成城万众一心,在全省谱写了“六年四壮元”的辉煌历史,将桃源一中的名号传遍了潇湘大地。
翻开历史的画卷,每一章每一节都记载着曾经的付出与汗水,也记载着阳光与收获。百年名校成就百年辉煌是我们如今的骄傲,但我更明白今天会成为明天的历史,未来的篇章将由我们书写。让我们竭诚努力吧!
燕立国校长接受小记者采访
2120张晴芷:
“每一次向历史回眸,都是精神的洗礼。”4月8日,我们走进了桃一校史馆,回顾了桃一建校的百年历程。学习百年艰苦奋斗史,我们能从中总结、传承历代桃一人的历史经验,铭记奋斗历程,担当历史使命,从中不断汲取前进的力量,以信仰之光照亮前行之路,继续谱写新的历史篇章。
牢记历史经验,不忘“来时路”。在抗日战争时期,县城被轰炸,学校成废墟。当时的校长将学校迁到了自己老家的院子里。变卖了自己三分之二的家产,支撑住了学校教学运行。我们之所以能走到今天,是因为一代又一代桃一人将这种不屈不挠、艰苦奋斗的精神赓续传承,将教育和民族的未来看得比命还重、比天还大,用热血乃至生命浇筑教育的根基。
传承文化基因,走好“脚下路”。从建校到今天,我们已走过了115个年头。在这115个年头,有为了教育而献出生命的老师,有努力学习功成名就报答祖国的学生。如今历史的火炬递到了我们的手里,我们要从桃一精神中“厚补精神之钙”,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并为之努力
作为新的一代,我们要像前辈一样勇于担当,直面挑战,在难题面前不言放弃,在风险面前敢闯敢试,在挫折面前顽强奋斗。玉非精琢难成器,铁经百炼而成。
我们不仅是桃一学子,更是中华儿女。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上,我们更应自觉认请方向,牢记来时路、让脊梁更加挺拔;走稳脚下路、让步伐充满力量。
湖水泱泱,桃一依旧,时代变迁,精神永恒。
2120谢尚佳:
横跨一个多世纪,历经战乱与文革,背后是几代人艰苦奋斗的故事
1907年,日军肆虐神州大陆,内忧外患,学校以教为本,克服战乱中办学的艰难,培养了一批批优秀学子;在文革期间,教学秩序被打乱,学校在拨乱返正中再生,是什么力量让桃一坚强?燕校长在答小记者提问时说:“克服种种困难,是因为责任。”因为有改变中国命运和振兴教育的抱负!
当我们看到校史馆的校友荣誉展示区群星璀璨,燕校长也告诉我们,不是只有名牌大学毕业才能有出息,主要是只要肯学习,志存高远,兢兢业业,干一行爱一行,胸怀祖国,奋发图强,激励自己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就能成大器,“高境界,大格局,宽视野”应该成为桃一学子的追求。
当采访到燕立国校长开办校史馆的原因时,他回答到:“历史不可忘,校史也要铭记在我们这些桃一人心中。”先者已逝,魂归深海,而我们后人更当乘着前者的光辉,照亮未来。走出校史馆后,我心潮难平,我从未如此深切的体会到校园也是有血有肉的,它承载了几代人的青春,校史馆上的纪念照片和实物就是最好的证明。同时它也赋予我们以使命,给予我们勇气与力量。
走出校史馆,当我抬起头,那不远的远方清晰可见,校长的言语久久回荡。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
2121程依芸:
巍巍桃一,屹立潇湘;百年历程,桃李芬芳。校史馆内,满载荣光。撑我桃一,不弯脊梁。
走进校史馆,巨大的“诚勤”二字映入眼帘,精诚报国,诚实守信,勤以修业,勤以立身。诚勤二字的内涵将深深烙印在每个桃一人的心中。
漫步于校史馆中,看着墙上的一张张黑白照,心情复杂,那都是艰辛年代的记载,都是历史的见证。
想到如今,我们不用在战火中求学,而是在明亮的教室里读书,百年的风风雨雨,桃源一中不忘初心,一直前行。身为桃一学子,我深深的感到骄傲,更有一中时代的责任感和历史的使命感。而我们也将在发展中的桃一里成长。我想我们也必将会像“桃李满天下”展厅里的师兄师姐们一样,奋发学习,将来报效祖国。
燕校长一直告诫我们“学习是为国家,人才也是为国家”。不论过去,不问将来,我们必将会担起报效祖国的使命,为母校,为祖国,为世界涂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正值青春年华的我们,如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我们身上。“以青春之我,创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
“春嫩不畏寒,人生路漫漫。”书香浸润的桃一给了我们一个良好的引导。情感教育,生本课堂,家国情怀让我们渐渐成长为一个成熟稳重的青年。
参观结束后,我回头再望向”校史馆”这三个金色大字,那金色似乎更加灿烂迷人,我在心里默默地祝愿着桃源一中越办越好。我相信,悠悠百年征程,不变桃一初心,充满着书香的桃源一中,定会劈波斩浪,驶向更加光明辉煌的未来!
2121龙维娟:
4月8日下午,新闻社组织社员参观了校史馆。在去之前,我们班主任对我说,“不是每个人都有这个机会的”,我当时觉得有点夸张。但后来当我到了校史馆的门口,入眼的是校服背后那熟悉的两个大字雕塑——“诚勤”,谢老师给我们解释了这二字的意义,“精诚报国,诚实守信;勤以修业,勤以立身”。王老校长和蒋书记的讲话让我对这两个字有了更深的理解,王校长说,“并不是每个人都考上清华北大才是报效祖国,清华北大也装不下那么多人。我们许多优秀校友也并非都是北大清华的,每个人尽到自己的能力,做出对社会有益的奉献,就是为祖国做贡献”。
我们依序走进展示区,我看到九迁校址,七改校名的示意图。桃一的名老教师、优秀教师、校友及其优秀事迹。但看到绽放大海的“蓝玫瑰”谌丽的照片和事迹我真的很羡慕,我甚至在想:我以后会不会也出现在这展示墙上?需要自己加倍努力哦。
在校史馆现场,燕校长在接受两位小记者采访时说,这个校史馆的创馆理念就是“以史为鉴,让我们知道我们从哪里走来,清楚未来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同时也希望同学们记住学校的光荣,以自己的努力为学校争光,为建设家乡桃源出力,为建设祖国,保卫祖国做出贡献。”
走出校史馆时,我觉得这一趟真的没白来。身为一名桃一学子,我们身上肩负着民族复兴的责任,我们所需要做的是立足当下,好好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未来为建设强大的祖国做出贡献。
2123谌美杏: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时间从来不说话,却记载了无数峥嵘历程,桃源一中的校史馆将峥嵘岁月展示在我们面前。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诚勤”二字校训。诚,为精诚报国,诚实守信;勤,为勤以修业,勤以立身。在“诚勤”墙前,蒋祥国书记倾情致辞:我们桃源一中是湖南省重点高中。“德育优先”是学校坚持的教育理念。2019年,湖南省教育厅发布《关于学习推广桃源一中办学经验发展素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决定》,号召全省教育系统广泛学习推广桃源一中办学经验。我们桃源一中是一所百年老校,学校的历史和命运与国家和中华民族的历史和命运息息相连。校史馆作为让师生们亲身能感受到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和理想前途教育的好课堂,作为展示一中校友前赴后继,志怀高远、报效祖国优秀事迹的好平台,作为展示学校办学成果的好窗口,值得小记者们好好珍惜这次参观学习机会,全心力感受,写出好故事好文章来,宣传一中的办学精神,文化基因,更好的落实以德育人,全面育人的办学理念;德育特色,学有所长,课堂特效的办学特色;情感教育,生本课堂的办学方略。校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原桃源一中老校长王义生从医院带病前来,他陪伴小记者们参观过程中,在听取讲解老师介绍到相关内容的同时,还结合自己在一中的工作经历,对展示的内容补充一些自己所见所闻的生动的故事,加深小记者理解。
第一展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展示了不同的历史时期办学情况,体现了学校创办115周年来,桃一人披荆斩棘,承前启后,凤凰涅槃、励精图治的精神风貌。这个展区陈列的展柜中,都是具有浓郁历史气息的学生用品和各种徽章:如团徽,团员证,学生证,印章等等。这些物品都已经斑驳陈旧,锈迹斑斑,留下了历史的痕迹确是真切、深远,让我们这些“时光旅行者”五味杂陈,既感慨时间逝去的不经易,又庆幸如今教育现代感。精业华章展区、继往开来展区、桃李天下的展区介绍了学校办学成果、校友风采,让身为桃一学子的我们备感骄傲。
感谢校史馆为我们提供的桃一文化与历史的精神大餐!
燕立国校长燕立国校长接受小记者 采访
2123瞿志成:
展开一幅历史的画卷,无数星光在上熠熠生辉。感受那跨越时代不变的诚勤精神。于桃一校史中汲取精神动力——为国为民,复兴中华。
和我们参观校史馆的,有蒋书记和王老校长,王老校长白发苍苍,手上戴着医院患者输液手环。
如此幽默——这是他刚开始讲时我的第一印象。他说:“听到要带着小记者一起参观校史馆,我十分激动,但还好没过夜,不然就是夜不能寐了。”可慢慢由有趣转变为震惊再变为佩服。那是由一个七十岁老人——退休多年的老教师说出的。因为学习,他至今仍能做每年的高考数学物理卷,分数还不低。王老校长用他自身经历告诉我们:“我教书的时候鼓励成名成家,但不为了成名成家,读书不是为了个人享受,而是要为了国家,为了民族。”王老校长的话如一柄重锤敲击在我的心上。人人有自己为国家的责任,那是我们读书的目标,为国为民族是我们毕生的梦想。
参观到校友代表展区时,我们崇拜的燕校长来到我们中间。本以为校长会有些自己的架子,但看见他那和蔼的目光和慈祥的笑容时,我便明白,校长看我们像是一株株长大的鲜花玉树。那表情,像是淘金者发现了金子一般。
见到燕校长,内心是止不住的激动,而他让我们做一个采访的“练习”,更是给了我们与他交谈的大好机会。
对于我的问题,校长没有任何迟疑,像是心中早有腹稿。他说出的每一个字,我都明白,但组合起来,却彰显了他作为一代校长对学生们的殷切守望和希冀。他的下半段话,也让我们知晓了有智慧,有远见的校长对乡村振兴、教育振兴的一腔热情,在回答我的提问:“桃源一中历届校长都非常不容易,作为您是本届校长,您觉得是什么一直支持着您遇到的困难都要去克服去战胜?”燕校长没有任何迟疑地回答“克服困难的过程,其实也是工作突破和能力提升的过程,每克服一个困难,能力就多一分。克服困难多你能力提升就多。首先要有一个力量,我的力量来源就是要把桃一中办好,为我县乡村振兴培养人才,让乡村学生通过高考的平台有一个提升深造的机会”。
校史馆之行,让我受益匪浅。
责任编辑:谢林芳
上一篇:重视校史教育 桃源一中关工委组织小记者参观报道校史馆
下一篇:习近平自述:我的读书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