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弟子曾参,以孝著称。作为“二十四孝”之一,曾子有很多孝亲的故事流传至今,称得上是“国民好儿子”了。《韩非子》中记载了“曾子杀猪”这样一则故事,讲的却是曾子不仅是一位孝子,还是一位在亲子教育中言而有信、以身作则的好父亲。

〖《韩非子》译文〗

曾参的妻子去集市,儿子哭哭啼啼地闹着要跟去,曾妻说:“你回家好好待着,等我回来杀猪给你吃。”她从集市上一回到家,曾参就去抓了猪准备杀。曾妻赶紧制止,说:“我只不过是哄儿子说的话,你怎么当真啊!”曾参严肃地说:“小孩子是不能哄骗的。小孩子不懂事,一言一行都是模仿父母。你骗他,就是在教他骗人。做母亲的骗小孩子,孩子就不再相信自己的母亲,这样的话,怎么能教育好孩子呢?”于是就杀猪煮肉。

韩非用这个著名的故事说明诚信的重要性。曾参的做法是“表信”,同时他在与妻子的讨论中特别说明诚信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作用。一般人会觉得,曾参用一头猪的代价在孩子的教育上树立了极好的典范;若是有人以为曾参太过迂腐,那么他实在应该检讨一下自己在子女教育上存在的问题了。(小编悄悄说一句:孔子当时的学费是“束脩”,也就是十条腊肉,大家可以对比一下现在给孩子请名师讲课的学费,就知道曾子为了教育孩子杀一头猪,真的是大手笔啦!)

家长在与孩子的相处中经常会觉得小孩子不懂事,遇到事情随便扯个谎就骗过去了。曾参对这种做法的批评相当深刻。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很多方面都在模仿父母,父母用欺骗的手法对付孩子,其本质就是在用自己的言行教孩子不诚信,这样的父母怎么可能教育出诚实守信的子女呢?再进一步说,父母给孩子立了不诚信的榜样,又怎能要求孩子相信父母呢?父母和子女互相不信任,岂不是人间的悲剧?

不过,孔子说过:“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一个人追求信用固然是好事,但是如果不好学,就不能真正明白其中的道理,弄不好反为信用所害。古人经常讲到的“尾生抱柱”的故事便是如此。

尾生和心爱的姑娘约在桥下相会,可心上人迟迟没来赴约,不幸的是河水上涨,这痴情汉为了守信坚持不肯离去,最后竟然抱桥柱溺亡。

 这样的守信,孔子并不赞成。最可奇怪的是孔子的一句名言:“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在孔子的观念中,“言必信,行必果”并不十分值得称赞,倘若不务求大义,而一味追求“言必信,行必果”,那不过是小人而已。孟子讲得更直接:“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唯义所在。”

仔细检讨《论语》中孔子关于信的表述,我们可以明白三件事:

 

第一,在儒家宗师孔孟的概念里,“信”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是言行如一;二是心口如一,即心里怎样想的就怎样说。孟子说:“有诸己之谓信。”意思就是言合于意方为信。第二,孔子喜欢将“信”与“敬”、“谨”、“忠”等联系在一起;孔子之后的儒学对此作了阐发,如《礼记·礼器》说:“忠信,礼之本也。”“忠信之人,可以学礼。”“忠信”是对别人的一种态度,是处理人与人关系时应恪守的道德准则,“忠”是尽心竭力,无保留地对待别人,“信”是讲信用,不说假话欺骗别人,这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正常进行的保证。第三,在孔孟的思想体系中,五常不是平等的关系,“信”需要受到仁、义、礼、智的制约。

〖《韩非子》原文〗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以上摘选自《读古人书之<韩非子>》。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