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共读:《家庭中的52个正面管教工具》(十)
时间:2023-07-01 19:23:30 来源:桃源县家庭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两育指导中心 作者:
如何读懂孩子“寻求过度关注”的信念
透过孩子的行为,去辨别行为背后的信念,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父母去了解孩子的特点,了解整件事情的背景,这是一项巨大的工程。
心理学家德雷克斯在分析了上千个案例之后,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孩子行为的表现方式虽然每次都不一样,但背后的想法只有4种一一寻求过度关注、挑战权力、报复和自暴自弃。
孩子们无时无刻不在观察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以及他人如何看待自己,并做出行为的决定。然而,虽然他们的观察很敏锐,判断却不一定准确。当他(她)丧失信心,感受不到归属感与价值感的时候,他(她)会用不恰当的行为目的,来恢复信心与勇气,找到被爱的感受与价值感。之所以说它们是不恰当的,是因为孩子的这些目的是建立在感觉不到爱的基础上的,而事实上,几乎没有一个大人会认为自己不爱孩子
第一个不当行为目的:寻求过度关注
当孩子错误地认为只有受人关注或有特殊优待时才是被爱的,才能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只有让别人为他忙得团团转时,才能显示他的重要性,他的行为目的就是为了寻求过度关注。
不知道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下班回家后,你正在厨房忙碌,3岁的孩子站在门口,不断地叫:“妈妈,你过来!”你一边炒菜,一边问“什么事啊,宝贝?我能听到,你说吧!”可是孩子并不说有什么事,继续叫:“妈妈,你过来!”于是,你放下手头的事,走到孩子身边,孩子说:“妈妈,陪我出去玩!”你抱了抱孩子,给他一副拼图,跟他说:“你先拼拼图,妈妈马上就好。”可是,你刚进厨房不到两分钟,孩子又开始喊了:“妈妈,你好了没有? 快一点儿。”最后,你只好中断做饭,带着孩子出去玩。
在这个情景中,孩子很明显是为了寻求妈妈更多的关注,所以他一开始并不是走近妈妈,而是叫妈妈过来。当妈妈放下手里的工作时,他就觉得自己胜利了。寻求过度关注的孩子并不快乐,他认为自己得不到关注的时候就没有价值感,没有家庭地位,他需要不断地确定自己是否重要。所以,当你注意到他时,他就停下来不再“烦你”,但很快他的潜意识里又会产生同样的疑问:妈妈到底爱不爱我? 在妈妈心中,我到底有多重要?于是他故技重演,形成恶性循环。
孩子的行为会带给妈妈一些不好的感觉。妈妈可能会觉得很烦躁,也很着急,因为她需要给全家人准备晚饭,而孩子却一次又一次地打断她;她也可能会感到愧疚,觉得自己总是没时间好好陪伴孩子。虽然这些感觉会让妈妈不好受,但是换个角度思考,孩子的这些行为可以作为辨别孩子行为目的的第一条线索:如果孩子的行为让你觉得心烦、恼怒、着急或内疚,那么孩子的行为目的很可能就是寻求过度关注。
接下来,妈妈可以通过第二条线索再次确认,就是当妈妈要求孩子停止其行为时,孩子的反应是怎样的。一般来说,他会暂停片刻,但很快又回到老样子,或者换一种方式继续打扰妈妈。
通过这两条线索,妈妈就可以确认:孩子的行为目的是为了寻求关注。当孩子寻求关注时,他真正想说的就是:“关注我,让我帮助你并参与到你的工作中,让我觉得自己有用。”
因此,对于孩子寻求关注的行为,家长不能像训练小狗叼球一样,你丢一个球、把孩子支开一会儿,然后他很快跑回来,你又丢一个球把他支开。这样他是感觉不到关注的,而是觉得你在敷衍他,因此他会以更加夸张的方式来引起你的注意。
当然,这并不是说父母要放弃自己的需求,对孩子有求必应。如果这样做,你会发现,孩子没完没了地缠着你,而你总是着急要做的事,最后你很可能情绪爆发。
正确的做法是让孩子参与你做的事,帮助你,让他觉得自己有用。如果你正在厨房忙碌,可以拿一些菜,让孩子帮你择菜;可以让他站在凳子上,和你一起洗碗;也可以让他帮你去阳台上的盆栽里摘一些小葱·.....只要你愿意,总会找到适合孩子的事情。
这样,孩子会真正感受到妈妈的关注,并且发挥了自己的作用。当他的归属感与价值感得到满足时,他的心里就有了很好的安全感,不会再没完没了地缠着你陪他玩耍。(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