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记者李孟桐:1月25日,我在奶奶的陪同下,采访了优秀党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颁发的“乡村学校从教30年”荣誉获得者李天福老校长。李爷爷讲叙了他教育生涯中难忘的故事。

  如今已是84岁高寿的老校长,非常乐意的接受了我的采访。从他和我讲当年的故事时而绽发出的炯炯有神的眼光中,我感受到他那份深深的教育情结。李爷爷说,他1961年参加工作时,比起现在宽敞明亮的教室来,那时候的学校校舍简陋,甚至破旧。墙壁斑驳脱落,一张桌子,几把椅子就是平时老师办公休息的地方;学生课桌没有放书的屉子;窗户玻璃残缺不全,寒冬腊月,靠糊上一层报纸来抵御风寒。那时期的乡村学校尽管条件艰苦,但教师的敬业爱生精神的朴实、真挚、坚守,展现我们那个年代教师的理想和担当,值得骄傲。

      1982年的春天,李爷爷时任三阳港镇中学校长时,学校进行危房改造与兴建。在所有建筑材料准备好动工之际,连绵不断的大雨天,一下就是七天七夜。积水淹没了建材,李爷爷急在心里,当即组织六位同事成立了护校小队,三人一组,白天正常上课,晚上肩挑背扛,冒雨搬运建材,冒雨排积水,抢挖地基,哪有什么现在的挖掘机,就靠手中的锄头和锹,一天24小时轮班运转,教师们不叫苦,不叫累,粗茶淡饭,没有伸手要这要那。这种以校为家,不求回报的大爱大义精神永远是教师的精神财富!

  李爷爷说,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供养一个孩子读书很不容易,农村孩子要走出去,只有读书,才能改变命运。让李爷爷记忆犹新的是当时临近的太平桥乡来三阳镇中学读书的一位学生。这位学生因和老师闹僵了,不肯在校读书了,擅自辍学在家。他父母很是着急,找到担任校长的李爷爷,李爷爷了解了这位学生的情况后,和这位学生进行促膝谈心,语重心长地告诉他不读书的后果,客观分析了他一时冲动的原因,深深感动了这位学生;当发现学生衣服上的扣子掉了,李爷爷就给他缝上,饭不够吃,李爷爷就把自己饭分给他。在爱心的呵护下,这位学生改变了与老师对抗的毛病,融入了学校,后来顺利的考上了师范院校,如今成为县城高中任教的光荣人民教师。

  在教育后辈上,李爷爷言传身教,严格要求。采访中,我一并采访了李爷爷的儿子——三阳港镇中心小学原校长李少龙校长。在谈及父亲对自己的影响中,李少龙校长说:父亲对自己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是做人方面,心胸坦荡,光明磊落,第二就是做事方面,踏踏实实,任劳任怨。这十六个字已成为家训。

  “从事教育是良心工程,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对得起家长,对得起学生”李爷爷在采访的最后深有感慨的说。是啊,正是有李爷爷这样的前辈党员的引领,中国的乡村教育才会有今天的新面貌、新气象!

责任编辑:官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