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记者张静怡:今天我想和大家一起分享的是一位人民教师的小故事。这名老师叫杨帆,是常德市长怡学校六年级的语文老师。我为什么要和大家分享她的故事呢?别说这些故事小,正是但那些小小的细节让我为之感动。

  杨老师的班上有这样一名男生,他成绩普通,各方面也不突出,似乎平平无奇但却表现的十分叛逆,经常在上课时发出怪异的声音或者故意地不完成作业,以这样不佳的表现去博得同学和老师的关注。似乎这样的学生,总会被冠以“坏学生”的名号。

  然而,杨老师并不这么认为。杨老师说“我当时就感觉这名学生很特别,很有个性但我不觉得他很坏。”后来,杨老师私底下找到了这名男生,起初,这名男生表现的是不以为然,杨老师有些苦恼,提到是否需要找他妈妈来一起沟通时,这名男生低下了头。杨老师捕捉到了这样一个小小的动作,猜想这名学生是单亲家庭的孩子。学生又说“杨老师,我的妈妈真的很辛苦,我不想让她为我操心。”于是,杨老师变围绕妈妈的话题,慢慢地开始和他真诚的交谈,“你的妈妈一定是一名很优秀的妈妈吧”,就是这样一句看似不痛不痒但又十分贴心的话,让男孩从心底上接受了杨老师,敞开了心扉,他们开始亦师亦友的交谈。

  男生转变了学习态度,而此时杨老师又发现了一个细节的问题,就是这位男生在早读时并不愿意读出声,因此背书任务对他来说非常困难。杨老师又从这样一个细节里面发现了这名学生的他的困难之一,这位缺爱的孩子羞于表达。于是杨老师又围绕这个问题私下找他谈心,鼓励他去尝试,“你说话声音很悦耳,如果能在早读时听到你的朗朗书声那该多好啊”。在接下来的早读中杨老师发现,男孩会试着在没人注意他时悄悄地大声读书了。

  采访最末,杨老师最后语重心长的说出这样一句话“每个孩子都有他们自己独特的个性特征,我们教育者就像灯塔,而我们对学生的爱就像明亮的灯光,让孩子们在驾驶着驶向各自志向的航道上时不惧黑暗不惧迷茫。”关注学生品格的培养,在细节中发现问题,不以古板先生之架子,但捧着一个赤诚的心,竭尽所能疏导学生心理困难。

  孔子最先提出“因材施教”,而一个好的教育者,也应该善于抓住学生的特点,去针对性的给予教导,就像种花木前需要认识每一种花木的培植特点一样。“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好的教育者不应只关注学生成绩上的提高,就恰如不能勉强林中之木长得一样高,同时也应关注学生心理的成长,帮助他们构筑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小记者张静怡(左)正在采访杨帆教师
 

责任编辑: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