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纹路里的诗香
时间:2025-05-29 22:29:31 来源:桃源四中(漆河镇中学) 作者:张雨希 指导老师: 胡兰姣
桃源四中(漆河镇中学)小记者张雨希:去年暑假的武汉之行,最让我难忘的不是黄鹤楼的飞檐,而是湖北省博物馆里那些会“说话”的文物。当我和妈妈站在曾侯乙编钟前,青铜钟架上的蟠龙纹在灯光下流转,妈妈突然轻拍我肩膀:“记不记得《诗经》里说‘鼓钟将将,淮水汤汤’?这些钟声曾经伴着古人吟诗作赋呢。”我睁大眼睛细看钟体上的错金铭文,仿佛听见两千年前的雅乐正穿越时空,与教室晨读时我们的读书声共鸣。
转过展馆转角,越王勾践剑的寒光让我倒吸冷气。妈妈指着展柜旁的解说词:“‘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写的是剑的精神,也是我们读书该有的志气。”我望着剑刃上细如发丝的菱形暗纹,忽然懂得语文老师常说的“字字千钧”——原来青铜淬火与诗词炼字,都需要千锤百炼。
在云梦秦简展区,竹简上的小篆像列队的蚂蚁。妈妈打开随身带的《古诗源》,指着《秦风·无衣》教我诵读:“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秦人用竹简传递律令,我们用诗句传递热血。”当我的朗读声引来几位同龄人驻足时,穿汉服的小讲解员笑盈盈加入,我们齐声背诵的声音似乎惊醒了玻璃柜中沉睡的竹简,展柜灯光都似乎更亮了几分。
我和妈妈把编钟纹样印章拓印在笔记本扉页,我在旁边抄下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开学后的一次家长会上,当我展示这份特殊的手账,同桌小林用琵琶弹奏《阳关三叠》,后排男生用舞蹈演绎“醉里挑灯看剑”,班主任胡老师感叹:“每件文物都是祖先写给我们的家书,诗词就是破译文明的密码。”
现在每次翻开那本青铜纹手账,都能听见编钟在诗行间叮咚作响。那些刻在钟鼎竹简上的古老文字,经由妈妈教我的诗句,正化作新时代少年血脉里的文化基因——就像曾侯乙编钟的十二个半音阶,终将在我们这一代续写和谐动人的新乐章。
上一篇:致敬老兵 铭记历史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