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中学小记者宋思诺报道:午后阳光斜射在教学楼的玻璃上,教室外的桂花沾着水珠。我踩着湿漉漉的石板路走进阶梯教室,刚坐下,就听见试麦的声音,混着花香一起,撞开了这场演讲比赛的序幕。

漫长的等待后,鲁柏宁缓步走上台,站在了灯光下,像一株被风托起的大树,清隽的身影里忽然漾开了不一样的气息。我知道,这场关于“铭记历史,我辈自强”的国庆演讲,注定会在我心底留下深刻的印记。他开口的瞬间,声音沉稳得不像平时那个会在课间和我们开玩笑的男孩:“电视里的国歌响起时,我下意识挺直了腰……”整个教室的空气仿佛都凝作了天安门广场上舒展的红绸,将我们裹挟进那历史与当下交织的时空褶皱里。我看见他的眼神里闪烁着光芒,那是一种对祖国的崇敬,对历史的敬畏。 

图片2_副本.png

他讲徒步方队的战士,声音是浸了朝露的青竹:“不同军种的制服踏出同一节拍。”语落时,语调余音未尽,那声音竟让我听见了七十余年前华北平原的步履、今日长安街的正步,在他的语调里叠成了共振的鼓点。他眼底的光,不止为比赛胜负亮着,更因那些守护和平的剪影,燃成了星子。

说到轮椅上的老兵,他的声音忽然洇开了水墨的晕染感:“一位老爷爷戴着军功章,尽管坐着轮椅,却努力把右手举到额前。他的手指关节已经变形,可敬礼的姿势比谁都标准。”他垂眸的刹那,我看见他的睫毛半抖了抖,像有蝴蝶要从那片阴影里振翅飞出。“历史不是文字,”他抬眼时,镜片后的目光锐利如刀,却又温柔似溪,“那些勋章的光,那些颤抖的手,就是活着的历史。”这句话被他念得十分激昂,在我心头撞出了青铜编钟的轰鸣——原来有些重量,真的能透过一个少年的嗓音,砸进一代人的骨血里。

讲装备方队时,他像是突然被注入了晨曦的活力:“墨绿色坦克履带碾过地面,没有刺耳的轰鸣……”他手臂微扬,仿佛正触到导弹发射筒上的冷冽天光;当他说“百分之九十以上国产”时,尾音里的骄傲像糖霜,在空气里簌簌落下。我忽然恍惚觉得,那个在科技馆对着航天模型发呆的男孩,早已把“科技强国”的种子,酿成了台上的酒,让我们都醉在这属于中国的硬核浪漫里。

空中梯队的描述是他演讲的精彩华段:“十二架战机拉出彩烟,像给和平画了道彩虹。”他的声音陡然清亮,像有鸽群从舌尖振翅。“七十多年前,我们的战士曾用步枪打落敌机;而今天,我们的战机可以在云端守护万家灯火。”从步枪打落敌机,到云端守护灯火,他的语速渐快,如同一支疾走的笔,在我们眼前绘出民族复兴的长卷。那瞬间我恍惚觉得,他不再是鲁柏宁,而是历史的传译员,把一个民族“站起来、强起来”的脚印,念成了青春的史诗。

演讲结束时,掌声雷动。我看着鲁柏宁深深鞠躬,那一刻,我突然明白:这场演讲,不仅仅是他一个人的展示,更是我们这一代青少年对历史的铭记,对未来的宣誓。

鲁柏宁的演讲,让我看到了他不一样的一面。他不再是那个上课认真、课间嬉戏的男同学,他有对历史的认知,有对历史的思考,有对祖国的热爱,有对“我辈自强”的深刻理解。这场演讲,如同一颗种子,在我心里种下了责任与担当。

除了鲁柏宁,其他同学的演讲也各具特色。有的同学以“祖国发展我成长”为主题,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讲述了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给个人生活带来的影响,语言真挚朴实,情感细腻动人;有的同学聚焦“红色故事里的家国情怀”,声情并茂地讲述了革命先烈为国家和民族牺牲奉献的故事,让在场听众深受触动;还有的同学从“科技强国,青春担当”的角度,阐述了新时代青少年在祖国科技发展进程中应肩负的责任,展现了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志向。

图片1_副本.png

经过激烈的角逐和评委们的认真评选,本次演讲比赛最终评选出特等奖4名、一等奖8名、二等奖12名。鲁柏宁同学凭借出色的表现荣获二等奖,其他获奖同学也都实至名归。

铭记历史,不是为了沉溺过去,而是为了更好地走向未来。鲁柏宁用他的演讲告诉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少年,我们要把对历史的铭记,化作学习的动力;把对祖国的热爱,变成前行的勇气。或许我们不必做惊天动地的大事,就像鲁柏宁说的,把历史课的笔记背得更熟,把数学题的公式掌握更准,把体育课的长跑坚持下去——这些看似平凡的事,都是在为“守护”二字蓄力。

暮色漫过窗棂时,我还在回味他演讲的最后一句:“因为记住历史是为了让和平有根,而努力成长是为了让和平有未来。”忽觉这句话被他念出来,便不再是标语,而是他鬓角的风,我笔尖的墨,是我们这代人要一起写就的,关于青春与家国的最文艺的篇章。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