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是充分展示知识、技术、艺术与魅力的主要阵地。教师的形象在课堂得到升华,威信得到建立与提升。新教材、新课标、新考纲对课堂提出了新的要求,从目标上力求有效、高效,实现师生共同进步与成长。教师在课堂上如何达到高效?抓住五个要素至关重要。

  精备教案,导学有案

  理想的课堂就是要实现课堂高效,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要写好教案和学案。教案是教师为了实现有效教学,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材,实现完整的教学环节,编写的一种实用性强、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教案就是教师如何去教,高度浓缩为教法。学案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引导、指导学生构建和掌握知识,学会学习,养成习惯而编写的学习方案。学案就是如何引导、指导学生怎么学,简而言之就是学法。教师要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真正学有所得,学有所获,应该充分准备,精心备课,写好教案和学案。

  教案和学案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是为了取得课堂高效而精心设计和准备的方案。优秀教师都十分注重这两案的编写,为写好这两案收集了大量资料与信息,全面了解学生学习的基本情况。如何发挥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周密准备,精心设计,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达到满意的效果。

  遵循共性,展示个性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特殊性,不管再怎么特殊,都不会脱离同类事物的一般规律。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展示自己的特殊性。不管哪个学科,课堂上都有共同的普遍规律。所有学科教师在课堂上都必须要遵循这些规律,掌握课堂的共性。例如,一堂课要有明确的教学内容、课堂目标,知识的三点,师生互动,作业练习,注重课堂过程的完整性等等。正是因为学科及学生的特殊性与教师的特殊性,才使得课堂丰富多彩。

  追求高效课堂,这是所有教师共同的目标。在课堂上既要遵循共性,又要突出自己课堂上的个性,体现学科特点、学生实际及教师风格。完全遵循共性,课堂没有特色,没有亮点,教师个性得不到张扬,这是不成功的课堂;不遵循共性,过分强调个性,会偏离课堂正确的轨道,失去方向,违背课堂规律,这也是不成功的课堂。只有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才是高效的课堂。

  人们常说:“教无定法”。就是指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有一定的法则,要遵循一定的规律,教学有方向和目标,不能偏离。教师教学水平达到一定境界,根据学科需要和学生实际,课堂极致发挥,达到淋漓尽致境界,实现既定的目标。在课堂组织与驾驭方面,学科与专业水平方面,课堂应变与处理方面,师生如何实现有效互动等,充分展示了教师的素养和功底。

  教学有一定的章法,那是矛盾的普遍性,是课堂教学的共性,所有教师应该自觉遵循。教无定法,那是面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只要能达到教与学的目的都可以。有个学期,教两个班的政治,我搭档的那个班的班主任随堂听了我两节课。第一节听她自己班的课,课后很满意、很欣赏。第二节听在我班的课,她听后就不乐意了,问我:“为什么在我班上课与她班上课不一样?”我微笑地告诉她:“教无定法,因材施教。”

  两个班的学生不同,教法与学法完全一样,这一定不是一位优秀教师。课堂个性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学生的情绪与心情、知识与能力、氛围与意识、参与与配合等。“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学生不同了,教法当然不一样。

  既是技术,又是艺术

  课堂教学是一门科学,有其自身发展规律。多少年来,很多教育家、专家、学者包括教师都在不断探索与研究,提出了很多课堂教学法。不管怎样,教师在课堂上应该自觉遵循其规律。课堂效果往往受到教师个人因素的影响。教师的专业水平、课堂技能、经验丰富程度、教案准备、课堂驾驭、情绪与心态等方面,都会对课堂教学产生很大的影响。课堂设计、板书,语言技巧,表情流露,也是课堂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教师在课堂上是个综合体,课堂是教师施展才华的场所。课堂氛围、学生意识、教学效果等都与教师有直接关系。技术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关键,教学艺术是课堂教学的升华,是教师综合素质的展示。高效课堂必须要遵循课堂规律与学生成长规律,真正实现技术与艺术的高度统一。

  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课堂教学从参与者来看,无非是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教师在课堂上的地位和作用,充分体现在“导”上。“导”即引导、指导、辅导,教师绝对不能独霸课堂,“一言堂”、“ 满堂灌”,一统天下。

  课堂上,教师的“导”很关键,意义深远。学生的主体能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放与收。说得严重一点,教师如果在课堂上不把学生放在眼里,不尊重学生,一定会践踏学生的话语权、质疑权、交流权,让学生绝对服从,接受你的“圣旨”。学生没有得到足够重视,激情没有充分调动和挖掘,学习一定被动、消极、懒惰,学习效率会很差。课堂上教师如何放权,如何去“导”学生,如何把学生由被动为主动,消极变为积极,懒惰变为勤奋,外化变为内化,关键取决于教师。教师要研究教材与教法,研究课堂与氛围,研究学生与学法,高度重视师生互动,全面提升学生参与意识,解决课堂中存在的问题。课堂高效问题确实值得每位教师认真探讨和研究。

  课堂上,教师既要努力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要实现真正的高效,教师一定要正确处理好主导和主体之间的关系,真正实现二者的统一。

  侧重素质,适当应试

  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是人们谈论得比较多的话题,在教育中出现的频率最高。二者不是相排斥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但也存在一定的区别。素质教育不是应试教育,但应试教育也体现素质教育,是文化知识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素质教育也离不开应试教育。人的素质涉及很多因素,是一个综合体。它包括基本的知识与情感、道德与价值、生理与心理、情操与人格等各个方面。应试教育追求的主要目标是成绩与分数,是外在的、短暂的、眼前的效应,而素质教育追求的则是素质与能力、技巧与方法、生存与发展等深层次的方面,是内在的、长远的的目标。从哲学的角度看,任何事物都是外在和内在、眼前和长远等方面的有机统一,不可能单一存在。

  南京某中学是南京市高中四大名校之一,高考放榜后,该中学被推到了风口浪尖。7月28日,南京下着大雨,从上午开始,该校的大门口聚集了一群愤怒的家长。他们冒着大雨,高举“某某不行”、“校长下课”的标语,情绪激动地高喊:“校长下课!”

  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2017年的中考,该校集中了优秀的初中毕业生。在其他高中招生集体断档的情况下,今年该校的高分段或者一本率并没有与这些学校拉开差距,南大、东大的综合评价也并不是那么亮眼,致使家长有种“当初选错了”的后悔感,从而导致了这起教育风波。

  对于一般家庭来说,在当今社会条件和环境之下,只有孩子考上了好大学,学校给家长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家长才会乐意。这也代表着孩子将来进入社会,找一份理想的职业和工作,有了一张好的“入场券”。对于普通的家长来说,这种过激行为是可以理解的。

  从幼儿园到小学,从小学到初中,从初中到高中,十几年艰辛的长征,把全部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圆几代人的梦想。这个过程既要注重素质教育,又要看重应试教育。素质教育是前提、基础与目标,应试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头戏。只有正确实施素质教育,搞好应试教育,理想之花才能开满校园。学生满意,家长放心,社会赞许。

  现在全社会都关注教育,探讨和研究教育。教育的本质是什么?社会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家长需要什么样的教育?这是几个很现实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值得全社会深思。教育竞争非常激烈,不亚于其他部门和行业。教育关系到国家兴亡、民族振兴和家族的未来,要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以及社会的关系。就家长而言,不会过多考虑素质教育还是应试教育,孩子能考个好大学,把孩子送到理想大学读书就是好学校,教育出一批又一批大学生的老师就是好老师。家长不管过程,只看结果。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全面的工程,需要一个漫长的时间。而应试教育是集中各方面的力量,迅速提升文化知识,提高考试分数,追求立竿见影、短平快的效果。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就是一对矛盾体,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二者既是相辅相成,又存在很大区别和不同。课堂教学既要重视应试,又要重视素质,教师要全面提升课堂效率,应该正确把握教材为主,资料为辅二者的关系。

  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最重要本本,处于其他教辅资料和配套练习不可代替的地位。课程标准、考试大纲都是根据教材制定出来的,教材是母本、根本、方向,是其他一切教辅资料编写的根据。教师备课、上课、辅导、复习、练习、考试等各个重要环节都离不开教材。紧扣教材,全面夯实基础;围绕考点,全面落实基础;吃透课程标准,把握考试大纲等等,必须坚定不移、矢志不渝。

  不管是新授课还是复习课,教材始终处于主要地位,不能用教辅资料代替教材,教辅资料始终处于辅助的地位。不能主次不分,本末倒置。现在的教辅资料非常多,五花八门,应有尽有。教研组要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实际,为学生推荐一套教辅资料。教师应该拥有2-3套,广泛吸取各资料的长处和特点,为备课与上课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为教与学服务。

  总之,高效课堂能让师生充满人文情怀,闪烁知识智慧光芒,体现师生和谐互动,洋溢共同成长气息,展示教师素养魅力等。这也是评价整个课堂的核心,是考查课堂高效的重要因素。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