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蜗居”的留守儿童需要给予精神的“广厦”
时间:2021-08-09 10:03:48 来源: 作者:桃源县漳江镇文星小学 阙敏
一次次家访,刻骨铭心的是每当我走进小巷深处,来到留守儿童读书时租住的地方,十几平米的房子里挤满了物件,连简易铁质高低床架上都挂满了生活所需之物,占地最多的小方桌成为了孩子的书桌,床下藏着颜色斑驳的木凳,既不占地,又很实用……看到这情景,我不由感慨:古有孟母三迁,今有蜗居陪读。这种居住条件让人心痛,但比孩子们的生活条件更令人痛心的是成长路上缺少父母的陪伴。这些孩子的父母外出打工,他们的生活由爷爷、奶奶照顾,成为了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
“蜗居”下的留守儿童不仅生活条件简陋,而且精神匮乏。离开家园,离开父母的孩子那种茫然、孤独的眼神,在学校很少与同学主动交流,更不愿意亲近教师。这种无声地存在给人以精神的“蜗居”感,让人揪心。如何让这些留守儿童成为心存“广厦”的充满阳光的孩子?必须了解他们的心理特点,讲究沟通的方式与技巧,方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一、关爱留守儿童,以完全尊重孩子为前提
在留守儿童的世界里,孤独与自卑并存,有的孩子还对外界形成了排斥心理。他们因为胆小从不主动与人交流,过分内向的性格让他们变得对任何事物都异常冷漠。面对这样的孩子,我们的爱要像一股源源不断的泉水不停地注入他们的心灵深处。在给予他们爱时,要以尊重他们为前提。我班有个姓李的孩子,父母在外地打工,上下学全由爷爷用三轮车接送,孩子在班中从不与其他孩子玩耍,更不会与老师交流,没有同龄人的活泼。我尝试着主动与他交流,可他只用摇头和点头来回应我,想让他开口说话简直比登天还难。这样下去,孩子会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但他不跟我交流,我也不能强迫他,因为强迫孩子去做他不愿做的事,会让孩子对我产生极强的逆反心理,对孩子今后的教育会产生更大的障碍。我反复思考,终于决定在尊重孩子意愿的前提下,不断地去和他交流,找准孩子们喜欢的话题,例如:你喜欢看的动画片是什么?你最喜欢吃的食物是什么?你最爱玩的游戏是什么?一个学期,日复一日地坚持着,终于有了效果。与他交流时,他脸上露出了笑容。我猜想他并不讨厌我,甚至有些喜欢我,我的内心是欢喜的。一年级下学期,他既然和我说话了,我惊喜于孩子的变化。现在的他会主动跟人交流,开心地笑,与刚入学时那个内向、孤僻的小男孩判若两人。现在想想,我是何其有幸在以尊重孩子为前提的交流过程中,竟然叩开了他紧闭的心灵之门。
二、关爱留守儿童,以孩子毫无负担为基础
到现在,我都不知道作为成年人能承受多少生活之痛,也不想知道一个年幼的孩子到底有多坚强。可命运里所有的不幸,都降临在一个年幼的女孩身上。一年的时间里,她失去了疼爱她的父母,成为了留守儿童中特别的一类——无守儿童。读书期间,她住在学校对面的托管机构。历经伤痛的她有了一份与年龄完全不符的成熟,在每个人面前,她都面露微笑,让人觉得她是快乐的。可我发现她是将自己的伤痛深深隐藏了起来,正如她自己作文中所说:“命运如此捉弄我,我无力反抗,但我也要快乐起来!”孩子坚强外表之下,内心是非常敏感脆弱的,她害怕别人的资助,拒绝别人的关心,因为她不想看到别人用可怜的目光看着她。因为她成熟懂事,心里觉得别人的帮助,自己无法报答,所以来自外界各种形式的关爱成为了她的负担。记得一个周末,我特意带她去逛商场,想给她买套新衣服,她拒绝我说:“老师,我不能让您花钱!”我知道我的举动让她有了负担。于是,我笑笑说:“今天有时间逛街,可没有人陪我,幸好有你陪着逛,有趣多了!现在衣服打折,你看看有没有自己合适的,挑完后帮我挑件衣服!”她毕竟是个孩子,听我这么一说,开心地挑了起来。让我吃惊的是,一直穿黑色衣服的她,那天竟然挑了一件嫩黄的卫衣,看来心情不错。送她回托管机构时,她不好意思地说:“老师,让您破费了!”我非常自然地对她说:“我要谢谢你,陪我逛了这么久,下次我没伴玩的时候还能找你吗?”她腼腆地点点头,答应了。这样敏感的孩子,我小心翼翼地呵护,我知道在这个孩子的生命里,我给不了她那份缺失的母爱,但我会用更自然,更巧妙的方式一直爱着她。因为我不想让她因为我的爱产生负担,不想让她因为我的爱产生自卑心理。我相信让孩子毫无负担地接受我的爱,她才会更轻松,更快乐!
三、关爱留守儿童,以孩子实现价值为目标
电影《你好,李焕英》中的台词让我印象深刻:“我未来的女儿啊,我就让她健康快乐就行了”。朴实浅显的语言将母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其实作为一名教师,何尝不是如此呢?希望我们的学生健康快乐。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我能让学生获得了短暂的欢愉,而很难让学生自己找到细水长流似的快乐。其实幸福感的获得需要孩子从内心认同自己,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实现自身价值,而这种自身价值的实现对于班级中的留守儿童更加重要。因为他们的幸福感本就比不上有父母陪伴的孩子。于是在班级中,我为孩子们设置了多个“工作”岗位,如:图书管理员、花草管理员、讲台管理员、多媒体管理员、节电小使者等。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挑选工作。孩子们在“工作”中有了责任感,找到了成就感,获得了幸福感。在实现自身价值的过程中,孩子们体会到了一种妙不可言的快乐,且这份快乐就像源源不断的泉水滋养心灵。
有仁爱之心是好老师的职业底色。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会真心实意地关爱每个孩子,用更多的爱和巧妙的方法呵护“蜗居”下的特殊群体——留守儿童,只希望他们能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成为内心充满阳光的孩子。
上一篇:挫折教育是人生的必修课
下一篇:把握教育本质,做好隔代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