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四中(漆河镇中学)小记者龙杨报道:早晨七点,漆河镇中学食堂的灯光已穿透薄雾。氤氲的热气中,初二2308班班主任廖俊老师正端着餐盘坐在学生中间,一边掰开热腾腾的包子,一边询问着“昨天的数学题听懂了吗”?这样的场景,如今已成为漆河镇中学的日常风景。自本学期推行班主任陪餐制以来,这所中学的食堂里,正悄然生长着更温暖的师生情谊。  

陪餐桌边的“第二课堂”

“以前总觉得老师像讲台上的影子,现在才发现她们也会被辣椒呛出眼泪。”初二2309班的向雅莉笑着告诉我。每周的陪餐时间里,班主任们会轮流走进食堂,陪学生一起就餐。校长罗林龙介绍,这项制度不仅要求班主任监督食品安全,更旨在打破师生间的“讲台壁垒”。  

初二2304班的罗东翔对此深有感触:“上周李老师看我总倒掉青菜,第二天就端着饭坐我对面,边吃边讲她小时候挖野菜的故事。”如今他的餐盘里,总能看到一抹鲜亮的绿色。  

从“食不言”到“畅所言”

陪餐制带来的变化肉眼可见。过去安静的食堂如今涌动着欢声笑语,有学生偷偷告诉我:“现在连‘班主任来了’的警报都取消了。”班主任则发现,许多在办公室羞于开口的问题,在饭桌上反而能自然流淌。  

“看着孩子们啃鸡肉时油汪汪的嘴角,批评的话都软了三分。”担任班主任的刘乐淳老师坦言。某天早餐时,她发现班上留守学生田富仁总把鸡蛋揣进口袋,后来才得知是要带给年迈的奶奶。次日,刘老师特意为田富仁多准备了一份水煮蛋。  

一餐饭里的教育温度

炊烟袅袅中,陪餐制度正孕育着更深远的意义。家长们反映孩子挑食情况改善,教师们收集到更多“食堂心愿”式的真实心声。团长刘艺龙表示:“教育不止在课堂,更在每一顿有温度的饭菜里。” 

或许正如初三2210班学生在黑板上写的那句:“原来最下饭的,永远是老师的唠叨。”在这所朴素的乡镇中学,一粥一饭的陪伴,正在书写着比教科书更生动的育人篇章。  

在跟踪报道的两周里,我目睹了班主任们站在学生旁边看着他们吃饭陪他们谈心的场景,也见过学生悄悄把心愿便利贴塞进老师的餐盘底下。这些细碎的画面让我想起教育家陶行知的话:“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此刻的食堂,或许正是这种教育最美的实践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