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专家陈默:中国孩子已经变了,老师和家长却还没跟上
为什么大部分孩子对学习缺乏了激情?为什么孩子会出现逆反,与老师,家人划界限?为什么孩子总爱沉迷于网络虚拟世界?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咨询师陈默经接手过超过8000个类似案例总结出:现今教育面对的问题是我们得知道自己的子女是什么人,才可以有方向。
-
人民日报谈家长群变味儿:家长与老师的角色须摆正
在孩子教育这条路上,老师和家长携手同行,彼此应该充分尊重与信任。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独自完成培养孩子成才的使命。
现实中,一些教师和家长对家校共育的理解还不到位。个别教师把分内的工作转嫁给家长,如让家长代替自己批改学生作业,部分家长成为“编外教师”。个别家长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教育孩子的责任就移交给了学校和老师,自己可以当“甩手掌柜”。理解出现偏差,就会造成家长与教师之间的责任边界趋于模糊,导致家校共育停留于表面,难以实现预期效果。 -
李玫瑾教授:教育孩子最大的问题,是该管的不管,不该管的瞎管
曾在一本书上看到过这样一句话:每个人都能成为父母,但却不是每个人都能胜任这一职位。
我们总是能发现孩子的诸多问题,却很少认识到这些问题大部分都源自父母。
李玫瑾教授指出:当前父母管孩子最大的问题是,该管的不管,不该管的瞎管! -
教育路上,最大的不幸是:家长越位,老师让位,学生错位
家长在孩子教育中的越位,是对孩子最大的伤害;
老师在学生教育中的让位,这是教育最大的悲哀;
学生在学习生涯中的错位,这是在给未来挖深坑。
在教育路上,家长、老师、学生应各司其责,各安其位,扮演好各自的角色。
只有父母像父母,老师像老师,学生像学生,教育才是成功的。 -
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是父母的必修课
父母情绪稳定, 家庭和谐,给孩子无条件的爱,是孩子安全感、归属感、价值感的来源, 更是他们人格健全、生活幸福的基础。特别是孩子年幼时,他的自我意识还不成熟, 父母就是他的世界,孩子就是从父母的眼中看见自己的样子。家庭教育是艺术,更是父母心胸与智慧的修行。每个孩子都与众不同更是弥足珍贵的, 成长比成绩重要,成人比成才重要,生命比一切都重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是父母的必修课,更是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
好的家庭教育是:父爱不缺席,母爱不泛滥
作为父母,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但其实,父母就是孩子的起跑线。做成功的父母其实并不难,但你需要找准自己自己的定位,选择对方向,然后在对的位置做正确的事。教育孩子这件事,谁都不能当甩手掌柜,父爱不缺席,母爱不泛滥,孩子才有力量过好自己的人生。
-
致家长:学校教育无论有多成功,都只是家庭教育的重要补充!
教育的出路,发力点在家庭,冲刺点在学校。
家长和老师是孩子教育的合伙人,这是一场爱与信任的邂逅。
互相信任,互相理解,互相配合,才能互相成就。
著名特级校长李镇西曾说:“学校教育很重要,但无论多么重要,都只是家庭教育的重要补充。”
学校教育很重要,但家庭教育才是第一重要的。
要知道,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教育路上,孩子的成才,离不开老师,更离不开家长。 -
怎样培养做家务的好习惯?
家庭教育是生命的教育,家庭劳动教育是孩子健康成长的自立教育,家庭劳动教育也不是家长简单的说教,而是家长陪伴孩子一起成长的过程,这一成长过程中更为重要的是家长积极
-
亲子教育中,言而有信和以身作则
孔子的弟子曾参,以孝著称。作为“二十四孝”之一,曾子有很多孝亲的故事流传至今,称得上是“国民好儿子”了。《韩非子》中记载了“曾子杀猪”这
-
教育专家忠告:一味听父母话的孩子未必是“好孩子”
新华网天津4月12日电(记者周润健)“好孩子,听话!”“看人家孩子多听话!”……现实生活中,诸如此类的话成了一些父母的口头禅,“听话”